德勒兹的“选择”绝非一个主体有意识的决策,而是一个前个体的、近乎自然的筛选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强度的差异如何到个体的选择”:

1. 重新定义“选择”:非人格的“筛选”

首先,必须摒弃我们日常理解的“选择”——即一个已经存在的主体(“我”)在几个现成的选项之间进行深思熟虑的挑选。

在德勒兹这里,“选择”就是个体化过程本身。它不是主体做出的,而是生成主体的。更准确的词是“筛选”或“解决”。强度差异就像一个复杂的问题或一道待解的方程,而“个体”就是这个方程在特定条件下被解出的那个特解。个体的“出现”本身就是差异系统做出的“选择”。

2. 强度的本质:不对称的、产生差异的力

强度不是均匀的。它本质上是差异性的、不平等的、有梯度的

  • 想象一个热的和一个冷的物体接触(温度差/强度)。
  • 想象高浓度的墨水扩散到清水中(浓度差/强度)。
  • 想象一个心理上的张力:一种无法忍受的未实现的欲望(情感强度)。

这些差异(difference)本身就是一种力量(force),它迫使系统发生变化,因为它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这个“迫使系统变化”的过程,就是“筛选”或“选择”的开始。

3. 个体化:强度差异的“解决”方案

个体化过程,就是这种强度差异寻找一个临时稳定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强度本身的内在逻辑驱动的。

德勒兹用了两个精彩的比喻:

  • 胚胎学比喻:一个胚胎的发育(个体化)是由梯度(生化浓度差、PH值差等,即强度)引导的。这些梯度“告诉”细胞:“这里浓度高,你变成神经细胞;那里浓度低,你变成皮肤细胞。”细胞命运(最终的个体特征)的“选择”,是由前个体的强度差异筛选出来的。没有一个“主体”在做选择,是差异本身在自我组织。

  • 结晶作用比喻:一杯过饱和的溶液充满了强度(化学势的差异),它极不稳定。当你投入一颗微小的尘埃(一个奇点),结晶过程瞬间围绕这个点开始。尘埃的类型、溶液的微小扰动(温度的、流动的强度差)会“筛选”出最终是雪花状、钻石状还是针状的晶体。晶体的独特形态(个体)是强度场域“选择”出的解决方案。

4. “选择”的具体机制:从虚拟到实际的“分化”

理念(虚拟)包含着无数潜在的路径和关系。强度差异的作用,就像是在所有这些潜在性中,筛选出哪一条路径将被实际化

  • 一个理念(例如:“成为一棵树”)包含无限的虚拟可能性:可以是松树、柳树、在悬崖上歪斜的树、在森林中笔直的树……
  • 强度环境:特定的种子落在特定的地点,这里的土壤成分差、水分梯度、光照不对称、风向压力……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强度场域
  • 个体的“选择”:这棵树不会“选择”成为所有可能,它必须解决它所在位置的强度问题。为了获取更多光,它可能向一侧生长(解决光照强度差);为了稳固,它的根系可能特别发达(解决风压强度差)。它最终长成的独一无二的形态,就是它对自身所处强度环境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它的形态本身就是它做出的“选择”。

这个“选择”是被迫的、必然的,但结果却是偶然的、创新的。 它被迫必须解决强度差异,但如何解决则创造出了全新的、不可预测的个体。

总结:从差异到“选择”的流程

  1. 起点:一个充满差异的虚拟理念(问题场域)。
  2. 动力:差异具体化为强度(温度差、压力差、浓度差、情感张力等)。这个强度系统是不稳定、不对称的。
  3. 筛选过程:强度系统必须解决自身的不平衡。它通过一个实际化过程来释放能量、寻找稳定态。
  4. “选择”/个体的诞生:在解决过程中,强度差异筛选了虚拟理念中的无数潜在路径,“选择” 了其中一条路径来实现。这条被实现的路径结晶为一个实际的个体(实体、 organism、情感状态、艺术作品等)。
  5. 结果:个体本身就是强度做出的“选择”的产物和证明。我们看到的那个稳定的、具象的个体,是其背后强度斗争史留下的“痕迹”或“化石”。

因此,在德勒兹的哲学中,不是个体拥有力量,而是力量(强度)生成了个体。“选择”是一个发生在主体之前的、非人格的、自然的创造性过程,其本质是差异性的强度系统为自身寻找表达和解决方案的内在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