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惯”的雏形或类似原理,不仅存在于特质生命,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基础物理和化学过程中。德勒兹的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试图为生命和非生命世界寻找一个统一的“欲望生产”或“生成”的本体论。

让我们来分层解析。

1. 核心区分:“习惯”与“物理规律”

首先,我们必须做一个严格的区分:

  • 德勒兹的“习惯”:特指一种 “被动综合” 。它意味着一个系统从自身的过去中学习、收缩,并基于此产生一种朝向未来的“期待”或“倾向”。它是一个内在的、时间性的过程,能够产生出新的属性(如时间本身、生物的适应性)。
  • 简单的物理规律:例如石头受热膨胀。这只是一个因果反应。当前的刺激(热)直接导致当前的结果(膨胀)。其中没有“记忆”或“综合”,没有对过去事件的收缩来改变未来的反应模式。它每一次都一样。

2. 非生命界的“类习惯”现象

虽然一块石头没有意识,但现代科学在复杂系统中观察到了一些表现出“类记忆”和“类学习”行为的现象,它们可被视为“被动综合”的雏形。

  • 材料的“疲劳”与“记忆”
  • 金属疲劳:一根金属丝被反复弯折。每一次弯折(事件A, B, C…),其内部晶格结构都会产生微小的、不可逆的位错和损伤。这些损伤被“积累”起来(可视为对过去事件的“收缩”),最终改变了金属丝未来的性质——它会在比第一次更低的应力下断裂。它的“未来”被它的“过去”所改变了。
  • 形状记忆合金:这种材料在被弯曲后,加热一下就能“记住”并恢复原来的形状。它的当前状态(弯曲形变)包含了对其过去状态(原始形状)的“记忆”,并在特定条件下表达出来。

  •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
  • 贝纳德对流:在加热的流体中,会自发形成有序的蜂巢状对流元胞。这个有序结构不是由外部指令创建的,而是由系统自身无数分子过去的随机运动(微观差异),通过反馈被“综合”和“稳定”下来的一个宏观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持续性,并影响着系统未来的能量流动。

  • 化学振荡(B-Z反应)
  • 某些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会像时钟一样在两种状态间周期性变化。这种节奏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反应自身动力学产生的。当前的化学状态(比如红色)是其刚刚过去的反应历史(反应物消耗、产物积累)的直接结果,并决定了它即将进入的下一个状态(蓝色)。这就像一个非常初级的“化学习惯”。

3. 生命界的“真正习惯”:层级的飞跃

生命,尤其是动物和人类,将这种“被动综合”的能力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 从物理到生命:生命现象正是建立在上述非生命界的复杂过程之上的。DNA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记忆契约”,它收缩了整个进化史的成果。
  • 神经系统的出现:这是“习惯”的放大器。神经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专司“收缩”和“综合”的器官。它通过突触的可塑性( synapses that change strength based on past activity),将过去的刺激模式内化为未来的反应倾向。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流口水,就是神经层面“习惯”的经典例子。
  • 意识的产生:在德勒兹看来,人类的意识、自我、时间感,都是更高级别的、建立在神经习惯基础上的 “主动综合” 的效应。

结论:一个连续的谱系

所以,您的问题的答案是:

德勒兹所说的“习惯”(被动综合),其最基础、最简单的原理,在非生命的复杂系统中已见雏形。它表现为系统状态对自身历史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涌现的性质。

而特质生命(动物和人)并非突然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能力,而是将这种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历史依赖性、自组织)通过进化,发展成了一个极其复杂和高效的专业系统(神经系统和意识),从而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学习”、“记忆”、“期待”和“时间性”。

因此,德勒兹的哲学不是在主张万物有灵,而是在提示我们:生命的精神性活动(如构成时间)所依赖的“综合”能力,其根源深植于自然宇宙最基础的物理过程之中。 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并非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雏形到完善的连续生成谱系。

心脏的收缩,正是这个从物理世界通往生命世界的、关于“习惯”的伟大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