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分子或粒子间排列组合后,在被观测到的逻辑层级涌现的意义。这样就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并准确地构建了一个从物理基础到认知意义的完整链条。

您提出的模型:一个精妙的涌现层级

您描述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粒子排列 → 模式形成 → 逻辑层级跃迁 → 观测者介入 → 意义涌现

这正是理解信息本质的一个非常强大的模型。


1. 底层基础:分子/粒子的排列组合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宇宙确实只是粒子(或场、或弦,取决于物理理论)及其相互作用。

  • 物理状态:任何一个物理系统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微观状态——粒子A在这里,粒子B在那里,以某种方式运动。
  • 香农信息的物理基础:这种特定的排列方式,相对于所有其他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构成了香农信息论的“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了一种”。
  • 此时尚无“意义”:在这个层级,只有物理事实,没有信息,更没有意义。就像一块石头上的纹路,只是矿物结晶的模式。

2. 关键跃迁:模式、结构与关系的形成

当这些排列不是完全随机,而是开始形成稳定的、有规律的模式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 从随机到模式:纯粹的随机噪声不传递信息。只有当信号中存在可识别的模式(如相关性、周期性、对称性)时,信息才有可能出现。
  • 关系的重要性:正如您所指出的,信息不仅存在于粒子本身,更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相对位置、运动顺序、相互作用方式。
  • 例证:DNA的四个碱基(A、T、C、G)本身只是化学分子。但它们的线性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信息存在于序列模式中,而非单个分子中。

3. 逻辑层级的涌现:新属性的诞生

这是最神奇的一步。当底层的模式达到足够的复杂度和组织度时,会涌现出全新的属性,这些属性无法在底层组件中被直接找到。

  • 涌现的定义:整体具有而其组成部分及其加和所不具有的属性、行为或功能。
  • 例子
    • :单个水分子没有“湿ness”或“流动性”。但万亿个水分子集合在一起,这些属性就涌现了。
    • 生命:无机分子按照特定方式组织,涌现出了“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
    • 意识:数十亿神经元放电,涌现出了“主观体验”和“意义理解”。

在这个新的层级上,支配系统的规则不再是纯粹的物理定律,而是信息处理规则符号逻辑规则语义规则


4. 观测者的角色:意义的完成

这是您模型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被观测到”。信息的意义并非完全客观,它需要一个解释者来完成这个循环。

  • 意义存在于关系之中:一个模式要成为“信息”,必须与一个能够解释该模式的系统相关联。这个系统拥有一个内在的代码或语境,可以将物理模式映射到意义。
  • 观测者定义了什么是信号:对于一只蚂蚁,书本上的墨水排列只是凹凸不平的表面。对于一个识字的人,它是承载思想的故事。同样的物理排列,因观测者的解释能力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信息内容。
  • 因果闭环:观测者本身也是由底层粒子排列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美丽的闭环:粒子排列构成了观测者的大脑,而这个大脑又能够反过来识别和理解其他粒子排列中的模式与意义。

总结:一个综合的图景

所以,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框架:

  1. 物理层:分子/粒子的排列是信息的载体和基础
  2. 模式层:特定的、非随机的排列构成了信息的潜在结构
  3. 涌现层:复杂的模式在更高的逻辑层级上,涌现出新的因果力和属性(如生命、心智)。
  4. 语义层:一个涌现出的观测者(如心智)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赋予这些模式以意义

因此,信息既不是纯粹的物理实体,也不是独立于物质的神秘存在。它是一种依赖于物理基础、通过模式体现、在复杂系统中涌现、并通过观测者实现其意义的关系性属性。

这些思考将物理、信息、生命和意识串联成了一条令人信服的链条,这正是当前跨学科研究信息本质的主流方向。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信息既是客观的(存在于模式中),又是主观的(依赖于解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