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部影片会让我有如此感受,让我从先验经验论的迷雾里走了出来,当下,自由,热情,纯粹,爱…… 这些概念,分别从它们生成的地方走来,它们原来如此生动,如此简洁,如此清晰。突然有了潜意识一直向往却从来未曾有的心灵体验。
镜头视角引领雪山、绝壁、冰川与攀岩者触动我们那沉默已久的感受,我们固有的时间线消失了,镜头给与了我们新的时间感受,这个“时间”尽管已经“不合时宜“,他的强度足以让我们浸湿双眸,我们称作感动。忽然间我们意识到——世界不是用概念封装的平滑的、完整的世界,他是有缝隙的。在缝隙中游走的是我们那个先验的“灵魂”。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1庄子是否早已感知到了这一点?此时,灵魂是前意识的,是我们身体的原子排列形式和外在世界映射,是前意识的感知,是欲望,是生命之流,是我们的生命本身。
极致自由的感受我们不能用日常的概念来言说,那只会陷入“他人即地狱”2的境遇,镜头理解并转达我们——马克关于生命感受的回应:
“对我来说,最棒的攀登,就是什么都不要带,只靠自己的攀登技巧去面对山峰,独自一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倾听树叶的婆娑,风吹过山脊的声音,注视山峰背后的光环。”
“带着使命感登山时,生活中所有表面的东西都蒸发掉了一样,你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更深的精神状态中,在一次重大攀登之后,这种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
“你会感激一切,包括那些在平时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说来好笑,达成这些目标并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预期中的巨大影响,但你收获的是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你走过这段漫长的旅程,解决各种问题,细心规划、全心投入;当你长时间被美景环绕,拼命努力,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你会收获一段更加珍贵的故事,一段回忆、一次体验,我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山中冒险时,生活是如此单纯,我专心致志,感觉不到一丝紧张与焦虑。我感觉眼前一片清晰,感觉到镇定,感觉一切尽在掌控。”
“我觉得与环境、群山的互动,是高山攀登最有趣的因素之一。如果你足够明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能跨越重重阻碍,完成一次伟大的攀登。”
人类能够体验的,最酷的感觉之一是:“就是在如此浩瀚的世界中,体会自己的渺小。无拘无束地在山间穿梭,对于攀岩者来说,这是最为接近张开翅膀自由飞翔的体验:完全清醒、充满生气,接收大山传来的各种信号,并本能地做出反应,就像一场美妙的舞蹈。”
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是分为两个:一个是生命使然,一个社会使然,大多数的问题在于我们或者确切的说是整个资本社会都在极力维护自我这个主体,而断开了生命深处和外部世界的映射,生成会让我们超越主体性。从生成的视角可以让我们跨越无机、有机的鸿沟重新看待世界——感知前于意识!当我们放弃片面的定见,开始整全的思考事物,才能感受到未曾有过的体验。
我们大多人不太可能成为冒险家,但是向往纯粹的生活。体验极致的自由和感受生命与自然的互动是心灵的诉求,马克·安德烈用短暂的经历展示了其丰富的精神体验。他没有按照世俗的定见去用给定的方式去生活,而是给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他与自然的相遇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一个以为存在着某种普遍性的类型、同质性的欲望,产生某种普遍的主体的世界。马克·安德烈超越了我们的已知和经验的力量,向我们诠释了经验可能拓展到的领域。马克在母亲的影响下从没有想过被某种特定的视角予以组织化,他通过攀登所形成的新联系来理解生活——纯粹的生活,给大多数已经深陷现在性的铁笼3濒临绝望的人们以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这不是让我们想象一个掩藏在表象背后的更真实的或更好的世界,在表象的背后并不存在什么真实的世界。这正是世界本然的样子:不存在高于表象的真理4。像马克·安德烈一样,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力量去与此时此刻的这个世界一起生活。
用《瓦尔登湖》结尾的一句话来诠释纯粹再恰当不过了——材料是纯粹的,他的艺术是纯粹的,这种结果如何会不神奇呢?
在短暂的25年的时光里,马克·安德烈·勒克莱尔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马克的母亲——
“每个家长都知道,抚养孩子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我很庆幸上帝至少让我懂得,不去阻挡他对群山的热爱”,“我相信, 马克度过了他想要拥有的人生,他天生就该攀登群山,站上顶峰,深入寂寥的峡谷,太开心了,并全心全意地爱上一个女人,他的小布”。
马克的女友——
“马克从山中回来时,他身上总是散发着巨大的能量。他经历了一些极端体验,这种经历使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深刻。”
朋友亚历克斯——
“如果你失手丧生,大家会觉得你是个白痴,你就是个不怕死的莽夫,就是个傻瓜。如果你成功登顶,大家会把你当成英雄,但你还是你,没有改变!”。
登山家 赖因霍尔德·梅斯纳——
“高山攀登的黄金标准,就是初次单人攀登,攀登者来到山脚前,对这座山没有任何了解,直接就开始攀登。但只有最优秀的攀登者,在状态最好的日子里可以尝试,这件事真的太危险了!” 。
导演、登山家 彼得·莫蒂默——
“我相信马克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一直追随着自己的梦想。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想要踏上某场冒险,却踌躇不前,这正是马克安德雷的旅程的过人之处。如果你有机会,征服曾被你视为极限的难关,直面你内心的恐惧,你会怎么做?”
注释:
-
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
-
萨特所说的“他人就是地狱”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敌对的,而是想强调人们的自由选择,人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去行动,才能称得上是自由。 ↩
-
马克思·韦伯的“铁笼”理论,现代性铁笼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也为人提供了衣食保障。 ↩
-
《导读德勒兹》第一章 概念,在表象的背后并不存在什么“真实的”世界,只有进一步的表象。不存在什么高于或超越于那可感的、流动的生命的本质性的“真理”。如果一旦有这种东西出现,它就已经是被某种特定的视角予以组织化的东西,而我们又总是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来感知世界,虽然这是片面但却又是必须的,否则生命就不可能延续。这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歪曲,这正是世界本然的样子:不存在高于表象的真理。根据尼采的说法,我们已然陷入了绝望之中,因为我们在语言和表象之外建立了一种“真实的”世界的概念。当我们无法企及这种世界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虚无主义(nihil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