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
康德的先验论认为人类时间,空间这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和后天的经验一起来认识世界。康德的认识论,把之前洛克的白板说——认识完全来对物体的感知,改变为是由人的先天知识参与到认识过程中才得以认识事物——人为自然立法,像他自己说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德勒兹1批判康德的地方是:先验是一个场域,它不是经验的前提,因而为先验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康德的先验和经验之间是一种因果和同一(不背反)的关系,因而没能完成他所说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的先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何而来?康德只是通过物自体这个概念来暂时搁置起来,意思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限,认识会随着新的理论发展。那么300年过去了,我们是否还停留在康德的认识阶段?
现在很多科学家都推测,信息的概念也许会成为物理学新进展的关键。信息在热力学基础、热学、量子力学基础和许多其他领域中都被提及,但这个词在使用时通常模糊不清。
例如, 如果我掷一枚骰子,它可以落在六个面中任意一个上。当我们看到它落在某个面上时,就有了信息量N=6,因为可能的选择总共有6个。如果我不知道你的生日是在一年中的哪一天, 那么就有365种不同的可能。如果你告诉我日期,我就有了信息N=365,依此类推。
关键点在于信息可以被大致确定下来。例如,想象你手里有一个球,可能是黑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我手里也有一个球,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黑色的。那么现在我这边有两种可能,你那边也有两种可能,一共会有四种可能(2×2):白—白,白—黑,黑—白,黑—黑。现在假定由于某种原因,我们能够确定两个球的颜色是相反的(比如,我们把球从一个盒子里取了出来,而这里面只有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总共的可能就变成了两种(白—黑或黑—白),即使我这边和你那边的可能性仍然分别有两种。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如果你看到了你的球,就会知道我的球的颜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两个球的颜色是关联的,即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我的球具有你的球的信息(反过来也一样)。
为何信息的概念如此有用,甚至可能是理解世界的基础呢?原因很微妙:它衡量了一个物理系统与另一物理系统交流的能力。
量子理论让我们想象一个世界,由无穷无尽的跳跃、吸引与黏合在一起的原子组成,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确实有东西遗漏了,他们认为,为了理解世界,事物的形式应该作为附加的内容加入构成事物的物质中。对柏拉图而言,形式独立存在于一个充满形式或理念的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中。马的理念先于并且独立于任何实际的马而存在,真实的马只不过是马的理念的苍白映像。组成马的原子无足轻重,重要的是马这种抽象形式。亚里士多德要务实一些,但对他而言,形式也不能被还原为物质。在一尊雕像中,存在的不仅是组成它的石头。对亚里士多德而言,这一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形式。这是古代对德谟克利特的唯物论批判的基础,到今天也仍然是对唯物论的常见批判。
德谟克利特说当原子结合时,重要的是它们的形式,在结构中的排列方式,以及它们结合的方式。他以字母表中的字母为例:只有大约二十个字母,但“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来创造喜剧或者悲剧,荒唐的故事或史诗”。
在这一理念中不只有原子:关键在于原子之间结合的方式。但是在一个只有其他原子的世界中,它们结合的方式之间又会有什么关联呢?
如果原子也是一个字母表,谁能够读懂用这个字母表写出的词语呢?答案十分微妙:原子排列的方式与其他原子排列的方式相互关联。因此,从技术上来讲,一组原子具有信息,可以精确感知到另一组原子。
在物理世界中,这一切在不断发生着,随处可见:照到我们眼睛的光线传递了途经物体的信息;大海的颜色具有天空颜色的信息;一个细胞具有正在攻击它的病毒的信息;新生命具有很多信息,因为它与父母和种族相关联;
于是,世界不只是碰撞的原子网络,它也是成组的原子之间关联的网络,物理系统之间交互信息的真实网络。
康德的先验哲学依赖于一个统一的主体作为认知的基石,因此未能完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对“同一性”的执着。而德勒兹的“先验经验论”重新定义了先验:它不再是主体预设的固定框架,而是先于生成条件的强度,一种激发差异与创造性的动态力量。尽管德勒兹强调这种先验的无主体性及其流动的差异性,他并未明确阐释“先验”本身的本质或来源,这可能和德勒兹本身就反对本质主义有关。如果从微观粒子层面理解:先验是微观粒子系统间彼此的映射,是粒子排列形式——信息的相互“感知”,德勒兹的哲学从量子理论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意识、智能 的产生其实并不神秘,宇宙中的一切系统都有感知另外系统的能力。从量子理论角度考虑,无非是原子排列组合关联的网络,我们的大脑也是这种网络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一个含有上千亿神经元的处理器。
唯心主义之所以让人有所怀疑却又无法否定的原因在于——哲学家都是在宏观物体层面去阐述理论。如果不通过心灵的感知对世界无法形成认识,通过心灵的调和背后又要有一个给予者。这个问题其实放到量子层面就解决了,物质相互感知的方式,不一定通过假定的心灵来实现,或者说是心灵产生的物质基础。心灵只是——连接,争论了上千年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只不过是看待世界的不同层面(宏观和微观),说的都是同一个世界。
早期的图灵测试其实已经说明了系统间相互感知的产生过程,不过那时候因为知识库数字化、记忆体存储量和计算能力所限,还没有被那么重视。理论上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未来的新的理论和技术可能并不完全由人类发现,人工智能很快可以进化出意识——一个可以把自己和外界区分的心灵主体。
200年前英国人大卫·休谟提出了“是”能否推出“应该”,其核心是“心灵何以成为人性”。康德通过先验的概念尝试予以回答,但最终解答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由先验经验论来完成的。
注释:
-
这是德勒兹“先验经验论”的基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补充,也是理解世界基础重要的一篇文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