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了群体的一些看似不合理,又让人深信不疑的活动规律:
-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 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
这些看似社会群体的活动规律被很多人认同甚至奉为信条,其背后原因是什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勒庞撬动的是人的感受1,并不是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思想不是某种我们能够一劳永逸地定义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成的力量,它的生成能够被转变为思想自身所不是的东西——思想的外部或者非思想。
思想不是某种我们做成的东西,思想从无到有地在我们之中发生。这是思想所必须的,因为思想事件来自自主的选择之外,思想总是在发生。
感受对于思想的这种生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够通过一种前个人知觉2的形式来思考感受。看到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时心跳加速,眼睛竭力地回避,并且开始冒汗了。在思考或进行概念化之前,存在着一个先于任何决定的反应的因素。感受是强度的而不是外延的。
感受在我们之中发生和穿越,它是强度的,它不是将一个事物对象化和量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或意识到它。感受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在不同方式上起差异作用——光线使我们的眼睛竭力回避,声音使我们心跳加速,暴力的影像使我们热血沸腾。
强度不是性质——例如红色,它是性质的生成:比如说,燃烧和红外线的波动使我们最终看见了红色,而波动无法现实化看到。
这有助于解释作为身体的我们是如何去回应和欲求各种形式(例如:法西斯主义)的,即便这些是我们不感兴趣的形式。我们屈服于压迫性的政治制度不是因为我们犯了错误,而是由于我们欲求特定的感受。例如,设想一下有可感强度的各种政治集会(颂歌、演说和游行)的节奏以及颜色的运用。这些感受的力量不是用来欺骗我们的,在这里不是我们被宣传所欺骗,而是我们的身体积极地回应这些前个人的投注3。
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很少区分感受和知觉,已经忘记了“诗和远方”,把感受遗忘到角落里了,可是“身体是诚实的”,这也是为什么勒庞的理论一直具有影响力和解读性的原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