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是对非理性的探讨,通过结构化(自我/本我/超我)的方式来揭示非理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试图引导我们在理性之外去寻找真理。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把家庭中的关系:自我——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作为一切欲望活动的前提,构成了一个铁三角。从哲学角度看,弗洛伊德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1。事先预设了对原初创伤的弥补这个存在者的存在,其实是否定了哲学中生成的概念,不承认生命是随机的、自由的,又回到了形而上学。
弗洛伊德把欲望的力量归结于力比多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力比多的泛性化实际上限制了欲望的积极的方面,并且把欲望局限在了人自身,看成是一种匮乏的弥补和原罪
弗洛伊德、拉康都认为欲望是消极的——是对原初创伤的弥补。人总是会制造出各种意义和目标去追寻,然后知道这只不过是个欲望的陷阱,欲望的幻灭后终究会走向虚无。到了德勒兹才对欲望的理解做了发展,把欲望看做是生成——重复差异2的动力源泉。

弗洛伊德对于非理性结构化的建构,更像是位“学术魔术师”,把心理学几乎变成了玄学。从跨越无机、有机生成视角来看,欲望的基本动力只有且仅有对确定性安全性的应激反应,行为的影响主要因素是原生家庭相处关系的映射对自我内心的关注程度

原生家庭关系的映射

对于安全感的缺失,常常表现为对爱的过度要求。成年后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会去寻找缺失情感,寻找一份百分之百无条件的爱来确保自己在安全之中。如果从向内求不断让自己自信而强大,克服不安全感,这是一个正向的成长。
很多时候认知不到,于是会依恋某个人,把自己的情感缺失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寄希望于那个人的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这种过度对被爱的要求,就杯具了。
情感文章里提到的NPD——就是把自己原生家庭没得到的爱,寄希望从对方获得。双方以为是碰到了“真爱”,碰到了“灵魂伴侣”,其实只是各取所需,对方正好是自己缺失的一部分,好像溺水的人抓到了救命稻草。这是伪装的爱,不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的感情就是一种病,在迷失自我的前提下谈不到爱(思念、依赖正是这种缺失的日常)。
许多影视剧里相爱相杀,来回拉扯的情感其心理机制都是源于此。让你上头的那个人,其实是一个投射,你的潜意识欲求一个自己熟悉的那种原生家庭的角色,才感觉安全,哪怕是被虐也觉得被爱着。这种拉扯,即使换个人也是一样拉扯不断。
真正的爱在于双方人格独立基础上的双向奔赴,让两个人变得更真实,更强大。自我的迷失只能内求自愈——谁也给不了良药,拯救人的从来都是认知而不是所谓的
职场中安全感的缺失更容易被忽视,常常看作工作能力的结果。职场上一些行为就是青蝇白壁,也一样有绿茶和白莲花,都是为了获得确定性和安全感。《甄嬛传》演绎的再清楚不过了。
每个人的大脑是不断产生想法,这是生命使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内耗的,愤怒的产生与家庭早期相处模式会投注在潜意识中。这是由对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把原生家庭对自己的粗暴对待关系映射到了当下。另外一些我们认为是沉迷或情绪,这些都是把不安全感物化了或者映射到人或事物上了,我们会不自觉陷入泥沼而不自知。
尼采说的——超人太少了。真正关注自己内心的人成了《局外人》,因此加缪所说世界是荒诞的。

自我的认同

追求安全感和确定性,另一个对人的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是以他人为中心,忽略自身的感受。加缪说:“我接受了我自己,从此一切都简单了”

经历了整个社会都在为资本奔波的时代,一切为了效率,为了增长,我们习惯性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用他人的价值标准来替代自己的感受。忍耐成了我们日常的习惯,然而这恰恰是对自身的暴力,为情绪的爆发埋下了种子。近几年一些新的词汇在悄然流行起来情绪价值松弛……

情绪价值首先是对自我内心感受的认可,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是对他人自由的认同,也是对世界随机性、多样性的一种理解。
更多关注自身的感受,不会事事都结果导向确定性导向。不会有总想先人一步,以他人的满意为目标的焦虑,也不会用虚荣心来满足对自己的认可。生活会变得平和很多。
当我们会更关注当下的行动,更加关注真实的自己要做甚么,不会因为他人的目光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把童年被压抑的场景成年后又复制到他人身上
通过增加自我认同,才能洞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才是爱自己,才会关注到自己积极的层面,感恩生活中每个小确幸,而不被潜意识中的消极情绪左右你的生活。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纯粹。
儒家学说告诉我们要用他人的视角来评价自己,佛学教我们忍让,诡异的是长期的忍耐和控制情绪,积累愤怒,正是火山型社会形成的原因。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网曝事件,很多根本就是为了暴力而对少数群体施加的暴力。看来无论是西方心理学理论还是传统儒家理论,都未能告诉我们如何获得确定性和安全感。
加缪说:“从来我心里一直有个人,他费尽力气,就是不想成为什么人”。公平、正义、自由、爱……这些都是我们最朴素的情感期待,真正能够拯救我们情感需求的是生产性的人格的建立。重复与差异,生成真实的自己,摒弃他者和大他者的定义,才会纯粹感受世界带给我们的神奇

注释:

  1. 传统哲学是在场的形而上学,是有个神或者上帝存在的,人的理性是“被”创造出来的。 

  2. 可以理解为,春天树上生成新的叶子,我们通常认为都是“树叶”,但实际上没有哪一片叶子是相同的。叶子既是自己也是自己的更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