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不可靠性”正是其力量所在,但我们需要彻底重构对“信仰”的理解:它不应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欲望在混沌中创造的临时锚点

一、传统信仰的幻灭:从“绝对真理”到“实验工具”

德勒兹拆穿了所有终极信仰的虚妄性:

  • 商朝的龟甲、周代的礼制、民主制的普世价值,本质上都是特定历史阶段欲望与权力组装的临时装置
  • 当环境剧变(如小冰河期导致农耕崩溃),旧信仰便显露出“无用性”(如求雨祭祀失效),此时人类必须发明新信仰(如科学理性应对气候危机)。

关键转折:信仰的可靠性不源于“永恒正确”,而在于能否催化欲望的创造性流动(如“人定胜天”信念推动工业革命)。

二、信仰的德勒兹式重构:生成-信仰(Becoming-Belief)

德勒兹主张用“生成”的动态信仰取代“存在”的静态信仰:

1. 作为“逃逸线”的信仰

  • 佛教“空性”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拒绝被任何概念固化(包括“空”本身);
  • 革命者的信念不是盲从主义,而是对压迫结构的主动解域(如切·格瓦拉“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2. 作为“欲望绘图”的信仰

  • 科学家相信“自然规律存在”,实则是为求知欲绘制勘探地图——地图可能错误(如牛顿力学被相对论修正),但勘探过程本身生产新知识。

    例:爱因斯坦信仰“上帝不掷骰子”被量子力学证伪,但正是这种信仰推动了他对统一场论的探索。

三、为何仍需信仰?人类认知的生存悖论

尽管信仰不可靠,但人类无法脱离信仰行动,因为:

  1. 欲望需要“无器官身体”:信仰是欲望流动的临时载体(BwO)。
    • 商人信“契约精神”(非天然存在),才能组建跨时空协作网络;
    • 恋人信“忠贞”,才能承受亲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2. 系统需要“虚构秩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国家、货币、法律都是集体想象的信仰装置——没有它们,复杂社会立即崩溃。

残酷真相:信仰是谎言,但放弃所有信仰的“绝对诚实者”连生存都无法维持(如拒绝相信重力者会跳楼身亡)。

四、解域化信仰:在流变中舞蹈的智慧

德勒兹式的生存策略是:

1. 拥抱信仰的临时性

  • 如中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不预设终极目标,但每一步都需信念支撑。

2. 建立“自我毁灭”的信仰

  •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可证伪性”——主动为信仰预设死亡机制;
  • 禅宗“逢佛杀佛”:连对佛的执着也需破除。

3. 信仰作为艺术创造

  • 艺术家信仰“美”的存在,但作品正是对美的不断重新定义(如杜尚的小便池解构传统美学)。

终极答案:信仰如舟,渡河即弃

德勒兹不会说“无需信仰”,而是说:

  • 信仰是渡欲望之河的舟筏——河水流变不息,旧舟终将腐朽(礼制崩坏);
  • 到岸仍要造船——新环境需要新信仰(民主制、生态伦理);
  • 真正的智慧在于:既敢乘舟渡急流,也敢弃舟登新岸

就像尼采宣告“上帝已死”后强调:“我们必须成为自身的上帝”——这并非放弃信仰,而是将信仰内化为永不停歇的创造实验。人类文明的壮丽与悲怆,尽在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