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不是共享一个共同的“存在”概念,而是以差异的方式单义地(univocally)表现着同一个存在。

核心冲突:传统的“类比存在” vs. 德勒兹的“单义存在”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它反对什么。它反对的是西方主流的 “类比的存有” (Analogical Being)观。

  • 类比的存有:认为“存在”这个概念不是以同一种方式(不是单义的)应用于所有事物的。
    • 例如:我们说“上帝是存在的”、“石头是存在的”、“情绪是存在的”。
    • 在类比观下,这三种“存在”的意义和等级是完全不同的。上帝的存在是“完满的、自因的”,石头的存在是“惰性的、被创造的”,情绪的存在是“主观的、依赖心灵的”。
    • 存在是一个有等级的概念,它根据实体的不同而改变自身的意义。上帝是最高级的存在,石头是低级的存在。

这种观点隐含了一种等级制和价值判断,为神学、人类中心主义等提供了基础。


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单义存在”

现在,我们来看您这句话:“万物……以差异的方式单义地表现着同一个存在。

它包含两层意思:

1. “单义地”(Univocally)

这是斯宾诺莎的核心贡献。斯宾诺莎说,存在只有一种声音(uni-vocal)。

  • 上帝、石头、情绪,它们的存在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平权的。
  • 存在不再有等级高低之分。一片树叶的存在、一个数字的存在、你的爱恨情仇的存在,在本体论上是平等的。它们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存在”。
  • 这个“唯一的声音”就是斯宾诺莎的 “实体”(即上帝或自然) 。万物都是这个唯一实体的样态(modes)。

2. “以差异的方式表现”

这是德勒兹的 genius 所在,他将斯宾诺莎的单义性存在与差异哲学结合了起来。

  • 如果存在是单义的,万物存在的“意义”相同,那如何解释世界的千差万别?为什么万物如此不同?
  • 德勒兹的回答是:存在的“单义性”并不导致世界的“同一性”。恰恰相反,正是这同一个存在,通过无限地差异化自身,才产生了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表现” 在这里是关键动词。万物不是在共享一个概念,而是在表现同一个存在。

  • 如何表现? 通过差异化地表现。
  • 比喻:这就像同一个能量源(单义的存在),转化(表现)为光、热、电(差异的万物)。光、热、电在现象上绝对不同(差异的方式),但它们在本源上又是同一个东西(能量/存在)。 再像一个主题(单义的存在),被不同的音乐家以爵士、摇滚、古典等完全不同的方式演奏和表现(差异的方式)。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红色的”

让我们用“是红色的”这个属性来理解:

  • 在类比观下
    • 一个苹果“是红色的” (一种物理属性)。
    • 一幅画“是红色的” (一种人造的文化属性)。
    • 你的愤怒“是红色的” (一种主观的、隐喻的属性)。
    • 这三种“是红色的”是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它们的意义由它们所属的实体类别决定。
  • 在单义存在观下
    • 苹果的红、画作的红、愤怒的红,它们在本体论上是平等的。它们都是同一个“存在-能量”的差异化表现
    • 它们的差异(物理的、文化的、情感的)不是因为有不同种类的存在,而是因为同一个存在在进入不同关系、不同组合时,所必然产生的差异化效果
    • 存在的“单义性”确保了它们的平等性(没有谁更真实)。
    • 表现的“差异性”确保了它们的独特性(没有谁是副本)。

总结: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强大?

这句话代表了一种彻底的哲学民主化本体论解放

  1. 它废除了存在的等级制:不再有高高在上的上帝、理念或主体,也不再被贬低的身体、情感和物质。万物在存在的意义上一律平等
  2. 它将差异置于核心:世界的丰富性不再需要被还原为某个“一”的摹本,其本身就是因为存在内在的、积极的差异化力量。“一”(单义存在)并不否定“多”(差异万物),而是不断地生产出“多”。
  3. 它为我们理解生命提供了新方式: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去追求一个超越的、统一的“意义”或“本质”,而是去体验和探索同一个存在在我们身上所能产生的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创造、我们与他者的连接,都是存在差异化表现的辉煌例证。

所以,这句话远不止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它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宣言:肯定生命的全部,肯定其所有差异性的、平等的表现,而不是根据一个预设的等级标准去评判和压抑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