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想者的善意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Good Will of the Thinker)

预设内容:思考是思考者的一种自然而善良的意志,人人都渴望真理、追求真理。 德勒兹的批判:思考并非源于内在的善良意志,而是源于一种外在的、强迫性的遭遇,一种迫使你思考的“暴力”。

  • 举例:一个生活优渥、从未质疑过社会结构的人,突然目睹了极端的不公(例如,亲眼看到强拆或种族歧视的暴力事件)。这种遭遇震撼了他,让他感到痛苦、困惑和愤怒。不是他内心“善良”地决定去思考社会正义,而是外在的暴力事件“强迫”他开始思考。思考源于这种痛苦的冲击,而非平静的求真欲。

2. 常识的理想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Ideal of Common Sense)

预设内容:我们所有的官能(视觉、听觉、记忆、理性等)必须在一个统一的“常识”指挥下,协同合作以认识同一个对象。 德勒兹的批判:这确保了对象的同一性,却扼杀了各官能自身的差异性和极限体验。

  • 举例:欣赏一幅名为《这不是一个烟斗》的画(玛格利特的作品)。常识告诉你,你的眼睛(视觉官能)看到了一个烟斗的形象,你的理性官能立刻将其归类为“烟斗”这个概念。所有官能和谐统一,得出了“这是一个烟斗”的结论。但画作的标题却撕裂了这种常识的和谐,迫使你的视觉和理性发生冲突:你看到的明明是烟斗,但文字却说不是。这种官能间的失调(而非和谐)才引发了真正的哲学思考——关于形象、文字和实在之间差异的思考。

3. 识别的模型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Model of Recognition)

预设内容:思考的最高形式是“识别”,即用记忆来再次确认当下感知的对象(“哦,这是一张桌子”)。 德勒兹的批判:这仅仅是将差异归入已有的同一性范畴,是思想上的懒惰。

  • 举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想:“哦,那是小明。”你的思维过程就此结束。这就是“识别”。但如果你仔细看,发现那个人只是和小明非常像,但其实是个陌生人。正是“识别”的失败,迫使你脱离思维的懒惰,开始真正地观察思考:他到底是谁?他和小明哪里像,哪里不像?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才是超越识别的真正思想。

4. 表象的元素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Element of Representation)

预设内容:差异只能在表象的四个要素(同一性、类似、对立、类比)中被思考,只能作为概念间的“差别”而存在。 德勒兹的批判:这无法思考“自在的差异”本身。

  • 举例:如何思考“白色”?
    • 同一性:白色是一种颜色(概念)。
    • 类似:雪白、米白、乳白都很像。
    • 对立:白的对立面是黑。
    • 类比:白得像雪一样。 所有这些思考都依赖于将“白”与其他概念(颜色、雪、黑)建立关系。但“白”本身那种强烈的、刺眼的、纯粹的强度(例如,站在一片雪原上被强烈的反光照射到睁不开眼的体验),这种作为纯粹感官强度的“差异”,却在表象的框架中消失了。德勒兹要思考的,正是这种无法被归类的、自在的差异强度。

5. 错误的否定性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Negative of Error)

预设内容:错误(error)是思想唯一的敌人,真理是思想的天然对应物。 德勒兹的批判:比错误更危险的是无意义愚蠢,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结构性的思想缺陷。

  • 举例:计算“2+2=5”是一个错误,可以通过纠正计算来解决。但一种种族主义的信念(例如,“某个种族天生低劣”)则是一种愚蠢。它不是简单的计算错误,而是一整套扭曲的、僵化的思考结构情感投资。你可以向他提供所有正确的统计数据(真理)来证明他是错误的,但他很可能不会改变想法,因为他的问题不在逻辑,而在于其思想的结构性愚蠢。这种愚蠢比单纯的错误更难对付。

6. 指称的命题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Proposition of Designation)

预设内容:逻辑命题(指称、显现、意义)的三重性是描述所有可能性的充分模型。 德勒兹的批判:这个模型无法处理意义的生产和事件的纯粹发生。

  • 举例:我说:“当今国王是秃头。”这个命题在逻辑上很清楚:
    • 指称:指向现实世界(假设是法国)。
    • 显现:描述一个状态(国王是秃头)。
    • 意义:命题的含义。 但这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因为法国现在没有国王。这个命题的指称是空的,但它依然产生了某种奇怪的效果——它指向了一个不可能的事件,一个悖论。传统的逻辑模型无法很好地处理这种命题,而德勒兹却对这类生产出“无意义”的悖论极其感兴趣,因为它们能撕裂日常语言,暴露出其下的差异流。

7. 解决的模态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Modality of Solutions)

预设内容:问题是隐藏的答案,一旦得到答案,问题就可以被抛弃。 德勒兹的批判:真正的问题域(Problematic)是永恒的、虚拟的,答案只是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的实际化。

  • 举例:“如何造一座桥?”这是一个工程学问题。一旦桥造好了,对于工程师来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以抛弃了。但德勒兹关注的是更深层的、永恒存在的 “连接”的问题域:人类如何跨越障碍?如何沟通两岸?这个虚拟的“连接问题” 会不断地在不同的时空中实际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一座石桥、一座钢索桥、一个渡轮、一个隧道、一个互联网连接。我们不能因为造了一座桥就认为“连接问题”消失了。问题是永恒的,答案则是暂时的

8. 知识的成果预设 (The Postulate of the Result of Knowledge)

预设内容:求知的过程就是从未知到已知,成果是获取现成的知识。 德勒兹的批判:真正的学习(Learning)是一个动态的“结缘”过程,其成果是获得新的“反应方式”或理解官能。

  • 举例:学习游泳。
    • 传统观点:学习的成果是获得了“游泳的知识”(比如一套关于划水、换气的理论)。
    • 德勒兹的观点:学习的成果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的身体(所有官能)学会了与水的力量(波浪、浮力、阻力)建立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关系。你不是用一个“知识”的大脑去指挥一个“无知”的身体,而是你的整个存在(视觉、触觉、平衡感、肌肉记忆)都被改造了,从而能够对水的环境做出前所未有的反应。你获得了一个新的官能,而不仅仅是一条新知识。

这八个例子表明,德勒兹旨在打破我们关于思考的僵化印象,为我们揭示一种更具创造性、更注重差异和生成的过程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