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引用的这段话非常精辟,它揭示了德勒兹对传统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根本性颠覆。要理解这段话,我们需要一个“之前”和“之后”的对比。

1. 传统模型:有限形式 vs. 质料 (The Traditional Model)

在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中,理解世界的模型是:

  • 质料(Matter):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潜在的“原料”。它本身没有规定性,是混沌的。
  • 形式(Form):一种主动的、决定性的原则。它作用于质料,赋予其形状、边界和本质,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确定的、可被识别的事物(如一把泥土被赋予了“杯子”的形式,就成了一个杯子)。

在这个模型中:

  • 判断(Judgment):是人类心智的核心活动。我们通过将“形式”(心中的概念,如“杯子”)应用于“质料”(感觉到的对象),来判断它“是什么”。(“这个东西符合我心中‘杯子’的形式,因此它是一个杯子。”)
  • 世界是“正立”的:先有事物(形式+质料),然后我们再用判断去认识它。

2. 德勒兹的颠覆:无限表象 (The Deleuzian Inversion)

德勒兹指出,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带来了一种颠覆,他用“无限表象”来概括这种新模型。

  • “无限表象”:这里“表象”不是指虚假的外观,而是指 “表现”或“呈现” (representation)。它之所以是“无限”的,是因为它不再依赖于一个有限的、封闭的概念(形式) 去规定一个对象。
  • “用一个更宽泛的表象概念代替了质料的概念”:传统的“质料”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无限差异性的“表现”所构成的巨大网络或场域。万物不再需要从一个混沌的“质料”基底中浮现,它们直接就是这个巨大表现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视角、一个微分关系
  • “万物可以作为一个无限概念的某一环节而存在”:这个“无限概念”就是上帝的理解力世界的逻辑根据。在上帝眼中,每一个事物都不是由一个单一概念(如“杯子”)定义的,而是由关于它的无限多的真理(所有可能谓词) 所构成的。一个事物就是所有与它相关的关系的无限总和

3. “头足颠倒”与“狂欢的表象”

这就是您引文中最革命性的部分:

  • “不再是把判断用于事物之上”:传统哲学中,主体(人)是主动的,用判断去规定被动的事物。
  • “相反,狂欢的表象把事物自身变成了诸多表现,或者诸多命题”
    • “狂欢的”(Carnivalesque) 一词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一种秩序的颠倒、等级的崩溃和无限的嬉戏
    • 现在,事物本身不再是等待被判断的沉默实体。它自身就是一大堆“表现”的聚合点,是一捆“命题”
    • 例如,一朵玫瑰不再是“一朵花”这个形式下的一个例子。它本身是:
      • “是红色的”
      • “有刺的”
      • “象征爱情的”
      • “光合作用的”
      • “某年某月某地生长的”
      • …(无限下去)
    • 这朵玫瑰就是这无限命题系列的一个收敛点。认识它,不再是用一个“花”的形式去套它,而是去探索与它相关的无限多的关系和视角
  • “无限的分析或综合命题”
    • 分析命题:谓词已包含在主词中(“玫瑰是植物”)。
    • 综合命题:谓词需要经验添加(“玫瑰是香的”)。
    • 在“无限表象”中,所有关于玫瑰的命题,无论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都先于我们的判断而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玫瑰的“概念”(即它的全部规定性)。我们的认识活动,只是有限地遍历了这些无限命题中的一小部分

一个简单的比喻:从“字典”到“超链接网络”

  • 传统模型(有限形式):像一本字典。每个词(事物)都有一个固定的、有限的定义(形式)。理解一个词,就是去查找它的定义。
  • 无限表象模型:像今天的互联网。一个词(事物)是一个网址(节点)。它的“意义”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链向它的所有链接和它链出去的所有链接(无限的关系和表现)。理解它,意味着在由超链接构成的无限网络中不断地浏览和探索。它的意义是开放的、无限的、关系性的

总结

德勒兹在这段话中指出,一种更复杂的哲学(源于莱布尼茨)颠覆了传统:

  1. 本体论颠覆:世界的基础不再是“形式+质料”,而是由无限多样的“表现”和“关系”构成的网络
  2. 认识论颠覆:我们的认识不再是主体用“判断”去规定客体,而是主体潜入客体的无限关系网络中,去有限地探索其无限的规定性
  3. 世界的“头足颠倒”:事物不再是沉默的实体,它们自身就是喧闹的、“狂欢的”意义聚合体,包含着等待被发现的无限命题。

德勒兹自己后来的哲学,正是要超越这种“无限表象”的模型(他认为这仍然受制于“表现”的逻辑),走向一种以差异生成为第一性的更激进的哲学。但这段话精妙地描述了他所要超越的那个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