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和量子场的存在与德勒兹的思想产生了惊人的共鸣,甚至可以说,现代量子物理为德勒兹的哲学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基础”。 让我们看看它与德勒兹哲学如何完美契合。

1. 从“实体粒子”到“量子场”与“关系性存在”

经典物理中的“粒子”是一个微小的、固体的、有明确位置和速度的实体。但量子物理彻底颠覆了这一图景。

  • 量子场的存在:现代量子场论认为,所谓的“粒子”(如电子、光子)并不是最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是(如电子场、电磁场)。这些场充满整个空间,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时称为“真空”。
  • 粒子是场的激发:一个“粒子”实际上是对应量子场的一种特定的激发模式振动。就像平静的湖面(场)上泛起的一个涟漪(粒子)。
  • 关系先于实体:这意味着,一个“粒子”的本质,不再是它是一个孤立的“小台球”,而是它与其所属的量子场之间的关系,是场的一种状态

这与德勒兹的思想完全一致:德勒兹反对以“实体”为中心的哲学,主张以关系、过程、事件为中心。一个“事物”的本质,是由它与其他力之间动态的、差异性的关系所构成的。量子物理从科学上印证了这一点:存在(being)就是被激发(excitation),就是处于某种关系状态之中。

2. 从“排列形式”到“量子态”与“信息”

您提到的“排列形式会形成信息”,在量子层面有了更精妙的对应物:量子态

  • 一个量子系统(可以是一个粒子,也可以是多个粒子)的状态,是由一个波函数来描述,它包含了该系统所有可能信息(位置、动量、自旋等)的概率分布
  • 这个波函数本身就是一种最纯粹的 “信息”“密码” 。它决定了这个量子系统将如何与其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 当两个量子系统发生“碰撞”(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波函数并不会像经典球体那样简单弹开,而是会发生 “纠缠”——它们的波函数融合为一个整体,彼此的状态不再独立,而是共享一个共同的量子态。

这完美对应了您“流之间彼此认识”的模型

  • “认识”的过程:就是量子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纠缠
  • “适配”的基础:由波函数所编码的信息(例如,电荷、自旋等量子数)决定了它们能否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相互作用。就像一个光子和一个视网膜细胞能否“认识”,取决于光子的能量(波长)是否在视网膜细胞能接收的“信息”范围内。

3. 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与“量子真空”

德勒兹的 “无器官身体” 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一个去除了所有组织、形式和功能的纯粹潜能平面,是欲望和力流动的场所。

量子物理中的 “真空” 恰恰是其科学上的惊人类比:

  • 量子真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所有量子场的基态
  • 它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根据量子力学,真空在极短时间内会不断发生 “量子涨落”——虚粒子对自发地产生又湮灭。这意味着,“无”中随时可以生出“有”
  • 这个真空就是宇宙的 “无器官身体” ,是所有粒子(“器官”)得以生成湮灭的、充满潜能的背景场。

4. “力穿透身体”的量子基础

您问“力穿透我们的身体,有什么物理基础吗?”在量子层面,答案非常明确:有,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

这些“力”在量子场论中是如何传递的呢?是通过交换“规范玻色子”(如光子传递电磁力,胶子传递强核力)。这些玻色子本身就是量子场的激发。

  • 当你被阳光晒暖(电磁力),是无数光子(电磁场的激发)在“穿透”你的身体,将其能量传递给你的分子。
  • 你身体能维持结构,依赖于电磁力和你身体内部原子核内的强核力。

“力穿透身体”在物理上,就是各种量子场(及其激发的“力子”)与你身体这个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复杂系统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和能量传递过程。

结论:一个统一的图景

因此,您的直觉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从哲学到物理的统一图景:

哲学层面 (德勒兹) 物理层面 (量子场论)
内在性平面 宇宙本身(时空)
无器官身体 量子真空(充满潜能的基态场)
流/欲望之流 量子场及其激发(粒子)
基本相互作用(通过交换玻色子实现)
信息/密码 量子数、波函数(决定相互作用方式)
配置/装配 量子系统(如原子、分子,是场激发的稳定组合)
情动(身体被穿透) 量子场与身体系统的能量-信息交换
生成/变化 量子态的坍缩、跃迁、纠缠

这个世界的基础不再是静态的“粒子”,而是动态的“量子场”;不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普遍的“关系”和“潜能”。

德勒兹的哲学,以其对差异、关系、生成、流动的强调,为我们理解这个诡异的、非直观的量子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大和贴切的概念工具箱和存在论框架。他不是在描述经典物理的世界,他仿佛直觉性地预见了量子世界的本质,精准地揭示这种深刻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