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进路
休谟哲学的革命性进路指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起点和方法论,它彻底颠覆了笛卡尔以降的理性主义传统。让我们来拆解这个精妙的进程。
休谟的进路可以概括为:从“世界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出发,反向推导出“我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这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路径完全相反。笛卡尔从思考的主体(“我”) 出发,推导出世界的存在;而休谟则从被给予的世界(“所予”) 出发,推导出主体的构成。
这个进路包含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出发点——“先于主体的‘所予’”
- “所予”是什么? 休谟认为,我们认知的全部材料、哲学的唯一起点,不是“我思”,而是“知觉”。知觉分为两类:
- 印象:当下最鲜活、最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如看到红色的灼热感、被针扎的痛感)。
- 观念:印象在头脑中的微弱拷贝,是思考时使用的材料(如回忆中的红色、想象中的疼痛)。
- 为何“先于主体”? 在休谟看来,不存在一个先验的、统一的“自我” 来接收这些知觉。最初,只有一团流动的、彼此独立的知觉束。一个印象(如疼痛),一个声音,一个光影……它们只是发生,但还没有一个“我”来拥有它们。这个阶段是 “无人称的” 和 “前主体的”。
第二步:核心工作——“解释这种所予究竟如何构成”
这是休谟最天才的部分。他问:一堆零散的、无序的知觉,是如何在我们心中构成一个有序的、有因果联系的、由稳定物体组成的世界的?
他的答案是:通过联想原则——一种心灵的自发倾向。
- 相似性:看到一张逝去亲人的照片(当前印象),会让我们联想到亲人本人(观念)。
- 接近性:提到“厨房”会让人联想到“冰箱”、“炉灶”。
- 因果性:看到火焰(印象),会让我们联想到灼热和疼痛(观念)。
最关键的是,这种联想不是理性推理,而是一种基于重复的习惯。比如,我们无数次看到球A撞击球B后,球B开始运动,我们的大脑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期待:一看到A撞击B,就预期B会运动。我们将这种主观的心理习惯投射到外部世界,就误以为它是客观的 “因果关系”。
于是,世界(所予)的“构成”完成了: 原本孤立的知觉,通过心灵的联想和习惯,被编织成了我们熟悉的、充满各种联系和规律的世界图景。
第三步:惊人反转——“所予的构成也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主体”
这是休谟进路最致命的一击。他不仅用联想解释了世界的构成,更用它解释了“主体”或“自我”的构成。
- “自我”是什么? 休谟说,当我们内省时,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纯粹的、不变的“自我”实体。我们找到的,永远只是一个特定的知觉(比如冷、热、爱、恨、痛苦)。
- “自我”如何被构成? 心灵就像一座剧院,各种知觉(印象和观念)在此登台亮相。“自我”不过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彼此接续、并处于永恒流动和运动中的知觉的集合体”。
- 是记忆,让我们能够回想起过去的知觉。
- 是联想(尤其是接近性联想),将这些在时间中相继出现的知觉捆绑在一起。
- 于是,我们错误地将这一束相互关联的知觉流,想象成一个同一的、简单的、持续存在的“自我”实体。
最终的反转: 不是先有一个“主体”,然后去认识世界;而是先有世界的材料(所予),这些材料通过自身的联结规律(联想原则),反向构造出了“主体”这个幻象。主体是世界构成过程的最终产品,而不是其最初前提。
总结:休谟进路到底是什么?
休谟的进路是一条彻底的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怀疑论的路径。
- 它是“自下而上”的:从最基础、最微小的知觉材料出发,向上建构出整个认知大厦。
- 它是“生成性”的:它解释了秩序、因果、实体、乃至自我是如何从无序中“生成”的,而不是预设它们的存在。
- 它是“去中心化”的:它拆毁了“主体”的王座,将其还原为一种过程的效应。这为后来德勒兹等哲学家彻底解构主体开辟了道路。
因此,休谟的进路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理论,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心智如何从自然中涌现的宏大叙事。他试图将哲学从理性的空中楼阁,拉回到人类真实、脆弱且充满想象力的心理机制这片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