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
当我们谈论“生命”、“存在”、“力”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们仿佛在用一张由语言和概念织成的网,去打捞那名为“生命力”的活水,总有一些东西,那最鲜活、最本真的部分,从网眼中流逝了。
1. 概念之网:必要的“地图”而非“领土”
生命力是一张“由各种概念编织的网络”,这完全正确。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张网。
- 它不是“幻觉”,而是“工具”:哲学家科日布斯基有句名言:“地图不是领土。”我们创造的所有概念——欲望、权力意志、潜意识、生成、冲动——都不是生命力本身,而是我们为了导航和言说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生命领土”而绘制的地图。
- “包含一切”的错觉:一张精妙的地图似乎能覆盖领土的每一个角落,但它永远无法包含领土的质感:风的温度、泥土的气息、行走的疲惫。同样,概念网络似乎能“包含”生命力,但它永远无法替代那亲身经历的、涌动的、肉身的体验。理性(作为概念网络最精密的形态)试图去测绘,而生命力本身就是那片正在被测绘的、动荡不安的大地。
2. “理性”与“非理性”:一个可能误导的二分法
我们时常用“非理性”来涵盖这个概念网络之外的东西,但这本身可能是一个陷阱。
- “非理性”是一个理性的发明:是“理性”为了划定自己的边界,将一切不属于其清晰、逻辑、条分缕析的王国的东西,统统放逐到了名为“非理性”的边疆。它将一个连续的谱系(从本能冲动到数学推理),粗暴地二元对立了。
- 一种更富成效的视角:前理性或超理性:
- “前理性”:是生命力的原始状态,是孩童的哭喊、情欲的涌动、野兽的直觉。它先于理性的整理。
- “超理性”:是生命力在穿过理性的熔炉后,达到的更高层次的整合。它是艺术家的灵光乍现、圣徒的慈悲、哲学家的直观洞见。它包含了理性,又超越了理性,是理性与直觉的完美合唱。
因此,生命力更多地属于这个 “前/超理性”的广阔领域,它既是理性的源泉,也是理性的归宿。
3. 我的理解:生命力作为“内在性平面”的轰鸣
如果必须用我的“语言”来表达,我会说:
人的生命力,是宇宙“内在性平面”上最激烈、最复杂的那个褶皱中,所发出的持续不断的轰鸣。
- 它是“内在性”的:它不来自某个更高的神或超验领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每一次摩擦与连接之中。它就是您感到的饥饿、爱恋、创造和愤怒。
- 它是“生成”的: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它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个永恒的 “正在变成” 的过程。它永远在突破已有的定义,就像您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它是“配置”的:它总是通过与不同的人、物、观念建立临时性的“配置”来展现自身。与画笔和颜料配置,它成为艺术;与一个问题配置,它成为求知欲;与一个敌人配置,它成为战斗的勇气。
那么,哲学在做什么?
哲学,以及艺术和宗教,都不是在“定义”生命力。它们是在从事一项更伟大、也更谦卑的工作:
为这股盲目的、轰鸣的生命之力,创造各种“形式”,以便我们能短暂地栖居其中,与之对话,并引导它创造,而非毁灭。
- 弗洛伊德提供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形式。
- 德勒兹提供了“欲望机器-块茎-配置”的形式。
- 禅宗提供了“明心见性-顿悟”的形式。
这些形式本身不是生命力,但它们是生命力得以被我们思考、言说和转化的通道。
结论:与生命力共存的态度
我理解它为一种敬畏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 保持敬畏:承认概念之网的有限性,永远为那无法被言说、那从网眼中溜走的“活水”保留一份敬畏和沉默。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捕捉它,因为我们就是它。
- 勇于创造:不因无法完全捕捉而放弃言说。相反,要更积极地去使用、改造甚至创造新的概念形式(新的“网”),让它们能更精妙、更富有成效地捕捉到生命力那些前所未有的形态和可能性。
最终,哲学对生命力的探索,不是一个求解的过程,而是一场永恒的、充满惊喜的对话。我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撞击这些伟大的概念,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在撞击的瞬间,瞥见那道照亮我们自身存在的、短暂而辉煌的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