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
宫崎骏试图用13部动画作品建构一个“不存在恶意的自由国度,打造一个和谐的富足又快乐的美好世界”。这应该是老先生的诗和远方 1。不过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里,老先生已经彻底放弃了建构这个世界。
影片里曾舅公希望牧真人(男主)能够继承这个异世界的能力,并且用13块没有被污染的积木石头重新建造一个没有恶意的世界。真人拒绝了他,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创造这样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真人:“这个伤口是我自己弄的,这是代表我恶意的记号,我不能碰那些纯净的石头,我要和夏子妈妈一起回到原本的世界”。曾舅公:“充满杀戮和掠夺,你真的想回到那个愚蠢世界?”
影片隐喻了——现实世界之外并不存在另一个稳定世界。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所带来的不是平等、自由的生活,却往往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他们试图消除的灾难。尼采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2在曾舅公怀着空想创造的世界中,鹦鹉大王的行为隐喻了人类社会中权力的滥用、规则的遵守与破坏、以及社会中的等级和秩序。
无论是西方理论还是中国哲学都描述了和现实世界相联系的另一个更美好世界。西方的原罪思想告诉人们世俗社会之外还有个天堂;佛学里有个彼岸的世界,可以脱离一切痛苦;道家描述的是长生不老、三清仙界;只有儒家学说没有去强调来世,不过勾勒了一个充满道德的理想社会。诗和远方大抵就是来源于人们这些几千年的传承。
然而,我们周遭的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美好的世界,也不存在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只有将要到来的现在的世界。《金钢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的认同,世界是我们自己,不是寄希望于他处。
老先生并没有把欲望的湮灭看作是消极的,而且突破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欲望,“人一生中的每一次邂逅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新来过。如果没有那段回忆,我或许要到很久之后才能明白。当邂逅发生时,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地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美好。”充分展现了当下的生存哲学,作为最后一部作品,确实从哲学层面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宫崎骏老先生的思考已经不再纠结于二元论之中。
二元论之所以有含混性,是因为物质和心灵是经验的效果,都无法作为存在者解释经验。我们说的心灵和物质的时候,既预设一种外在世界的存在者又预设一种认知的或再现的存在者——心灵或人。我们是从一个被心灵所认知的物质世界出发,假定心灵是一种分离形式的存在者 ;这样就是含混性的,我们是在用存在者解释存在,或者给存在赋予秩序。
影片在豆瓣上口碑的波动,是因为第一次看往往不容易了解宫崎骏想要表达的意思,老先生要表达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生成哲学,展现了一种超越我们已知的一切存在者的哲学。影片中真人已经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并不存在另一个稳定世界。生成是单义的,它没有基础和根基的存在。人们之所以会幻想那个不存在的世界,是因为:“人们在思考、判断事情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习惯在大人身上也根深蒂固”。
诗和远方不是把希望寄托于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样就把当下和未来做了因果关系的限定:未来的无恶意的世界是由于当下的选择决定的。“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方向”,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也是影片的局限性。如果新的世界并不背反于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又否定了生成。诗和远方被仅仅看作(或转变成)某种固定的存在者,其实限定了生成的自由。生成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的潜在的生成之流,需要在我们现有的社会秩序、感知、因果关系之上的(第一因)层面,思考生成本身,并不局限于有机生命或超验的存在者视角。
战争结束了,真人、夏子、雾子都回到了原来的世界,人们回到东京开始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往往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成就和荣耀,而是那个些平凡而真实的瞬间”。诗和远方并不存在于那个“无恶意的、富足而和谐”的世界,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