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宏大与道德的深邃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所引发的无尽震撼与思考。

从现代物理学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宇宙,会发现诸多令人惊叹的特性。在宇宙的最基本构成层面,实在 只是量子场。依据量子场论1,并不存在无穷小的场,场是分立的,宏观世界中我们所认为的独立粒子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只有场叠加着各种可能性。当这些量子场相互作用时,空间、粒子和物质才得以呈现,并且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宇宙整体。

熵增理论单独理解就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普遍的规律,2宇宙中一切会中秩序走向混乱。这个从微观视角看原因是一切事物会从可能性少向着可能性多的方向转变。比如:热水会变凉,就是增加了空气的热量,从而增加了分子可能状态的数量。

熵增和热量、时间、信息、微观粒子的可能状态是有关联的。

微观量子的层面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时间流逝与热量的散失总是相关,之所以时间只会一个方向(不可逆)流逝,是因为热量散失了,不会再增加。

比较有意思的是,信息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多和少?也和熵增有关,可能性越多,我们知道的越少。熵增的方向就是我们失去信息的过程。

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时间不会倒流,热量不会自己回升,粒子的可能性只会更多,未来也无法预测。

宇宙对于人类来说是冷漠的,生命是场相互作用时释放能量过程的形式之一。整个宇宙是个相互映射的无数个系统的集合,系统间彼此交换处理信息。生命无非是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系统之一,他的精妙结构的形成并没有事先被设计。生命和自然界无数神奇的景象一样,都是布朗运动在微小作用力下累积生成的偶然结果。

人生并非为了预设目的而存在,人生的意义是都自己赋予的,试错并生成更好的自己是人类的基本诉求。

无论你是否愿意,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宇宙图景。我们产生于生成之流,只有稳定下来,我们才能把自己和浑沌有所区分,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图景,来形成对内部、外部的认识,形成区分的框架。生存就是我们不断探索、笃信这个图景的过程。这就有了对于安全感和确定性的需要,也是宗教和意义产生之处,才有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那些高原3

在道德哲学的领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又深刻的思考。首先,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完美且普适的道德标准,或者类似于自然真理那样精确无误的定义。道德更多地是人们心中诸如爱、公平、正义等朴素情感的集合体。

它并非一个僵化的标准,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体现了人们内心不断追求向好的冲动。我们日常所提及的道德,实际上就是构建道德系统的过程本身。

道德需要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去践行,并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作用。这一过程类似于微观世界中的布朗运动,众多微小的社会力量相互交织,促使个体的道德行为形成特定的人群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民主社会、权威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或者孕育出全新的社会形式。

道德不是效用,它无法进行定量的精确评价。以著名的电车难题为例,4其核心并非引导人们去计算某种功利性的效用,因为最终的行为结果完全取决于当时的那个人是什么人——那个道德或不道德个人的行为选择。

道德建构性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试错,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会逐步深化与提升,并且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一种被普遍认同的道德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在于人们赋予了自身建构道德体系的意义。

现代科学与哲学的研究成果促使我们不断重新审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在探索宇宙奥秘与追寻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持续前行,努力在这个看似 “冷漠” 的宇宙中构建起富有意义与道德的生命体系——我们依旧沿着康德的思考前行。

注释:

  1. 由众多物理学家在 20 世纪逐步发展完善。 

  2. 熵增理论最初由克劳修斯在 19 世纪提出,其核心观点为封闭的系统中的一切会从秩序走向混乱,对于地球来说则是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从外部吸收太阳的能量,因而不一定遵从熵增定律,所以地球上的生命的自我组织和按照规律演化成为可能,而不是趋向热平衡。 

  3. 德勒兹著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 

  4. 汤姆森,伦理学中的电车难题,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