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与生存
1992年一位88岁的白发老人在南方挥一挥手之后,每个人都在想尽本法占有更多的东西,占有的越多似乎就会越幸福。我们是见证和经历了国家快速发展的一代人,就目前的购买力计算中国差不多相当于2个美国(马斯克接受采访时估算的),社会累积了大量的财富。70年代的美国,大概和现在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类似,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的书中开篇一章写到:
- 无限制地去满足所有的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得幸福(Well-being);
- 想独立地主宰我们生活的梦想破灭了,因为我们认识到,大家都变成了官僚机器的齿轮;
- 掌握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工业——国家机器操纵着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趣味;
……
除了感恩现在生活,自己也困惑工作+挣钱+旅游、消费=幸福的等式,这种被定义幸福,真的是这样吗?
这些年,一发生社会事件,经常听到说戾气太重了的话。在西方社会中,不知道弗洛姆看到零元购,“LGBT”和黑人演员扮演的朱丽叶,会是什么想法?一个健全的社会的评价体系,除了占有财富的多少,需要更多元化,才是对人而不是对物的重视。这是西方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才取得的软实力,如今正在被政客滥用。
重生存是一种解码,人们从浑沌重走来,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图景,人的历史以来,创造了无数的高原,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重编码的世界,信仰即生存。然而那些创造的高原,也让我们远离了土地,忘记了高原的形成,重生存无疑是让我们再次找回那久违的土地。
弗洛姆的重生存的生活方式,从其内涵来看,和东方佛学的解脱颇为类似。追求个人的自由、不被人们构建的思想束缚,多样化生存,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对于健全社会建构的设想,显然反对一种儒家式的威权秩序结构,而是通过咨询委员会的协商解决社会问题,构建一种平等的秩序,这多少显得过于学院化了。
佛学经常被神秘化,被再编码为消极避世的心态,多数人只是一种偶像的崇拜,这早已经背离了释迦所说的解脱之路。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记得《走向共和》中张之洞有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似乎是比较贴切的。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指出了现代人重生存的行为方式,打开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可能性。
很多人喜欢蓝调音乐,蓝调是一种即兴创作的曲调,最早是非洲劳工结束一天的劳累在小酒吧中流行,演奏/演唱者根据某个主要旋律基础上,自由发挥的创作。这种创作超越了固有的旋律的限制,在旋律重复中体现了最大化的差异。任由感受自由流淌,这种欲望的现实化了音乐是生成-音乐,演奏者仿佛就化身为这种欲望,或幸福或悲伤——这也是我理解的当下。
思想也是粒子的振动的效果,意识是经验于粒子的排列形式综合的结果。欲望的自由在于不受困于那些固有的层、褶皱、纹理的空间而处于平滑空间1之中。当不再以主体为“是”的时候,转身成为这微小的粒子,犹如远航的“旅行者一号”,在离开太阳系之前的回眸那光点般的地球。
行为 |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 重生存的生存方式 |
---|---|---|
学习 | 总是占有知识和信息,害怕未知领域 | 强调深入思考生成和内化成为不同的自己 |
记忆 | 通过笔记、照片占有过去 | 理解生成过程,创造性关联活动 |
信仰 | 偶像化,盲从 | 更多维度看待世界,实现自我多种可能 |
交谈 | 信息交换和辩论,强调说服和胜利 | 理解和共鸣的过程,强调倾听和共享 |
知识 | 把知识作为财产和资本 | 知识作为理解和参与世界的工具 |
形式权威 | 强调等级和服从 | 内在的能力和影响力,成为榜样和启发 |
阅读 | 强调消费和消遣,逃避现实和暂时性满足 | 共鸣和体验他人思想,形成与作者思想关联、映射 |
爱 | 占有和控制,强调拥有和被爱 | 给与自由和无条件的关怀,积极共享,与他人的深度连接 |
-
这些词汇得益于正在读的《千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