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在数字资本主义的雇佣体系下,社会化协作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资本通过垄断数据、算法与平台等新型生产资料,系统性占有劳动者创造的远超其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价值——这种结构性剥夺构成当代剥削的本质。由此形成的跨国资本权力集团与碎片化劳动者(零工、知识无产者、数字佃农)的对立,正在全球价值链中重构阶级冲突。阶级斗争的核心场域已从工厂转向算法透明度、数据主权与生态正义的争夺。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使命,是领导多形态劳动者通过算法民主化与资本制度制衡,在文明跃升中实现人的解放。
一、经典逻辑的基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
- 价值创造:在雇佣劳动制度下,生产工人是商品价值的核心创造者。
- 剩余价值与剥削: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工人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工资)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这一过程被定义为剥削。
- 阶级对立:基于生产资料占有(资产阶级)与不占有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形成了两大基本阶级。
- 阶级斗争:剥削关系导致的根本利益冲突,必然引发阶级斗争。
- 先锋队与专政: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改变这一关系。
马克思的理论为剖析资本主义提供了强大工具,但面对当代复杂经济社会现象,其具体形态和解释力需要结合时代发展。
二、当代演变:核心概念的拓展与深化
1. 工人阶级内涵与外延的巨变
- 核心不变:依靠工资收入、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群体。
- 显著扩展:远超传统产业工人(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蓝领)。
- 新兴群体:
- 服务业劳动者: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零售员工等,面临新劳动形态与权益保障挑战。
- 知识型劳动者/白领:科技员工、金融从业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虽有高学历技能,仍受雇于人,承受工作压力、职业不稳定等问题。
- 农民工:兼具农民户籍与工人职业,市民化与权益保障(同工同酬、社保、子女教育)是长期课题。
- 党代表的挑战:先锋队需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有效涵盖这些多元化劳动者群体的利益。
2. 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形态的革新
-
价值创造:更强调是社会化协作的结果。单个劳动者的贡献难以剥离,算法管理、全球供应链、知识积累、公共设施共同构成协作网络。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源于其对协作网络整体的支配权。
-
剩余价值形态演变:
- 边界模糊化:传统”必要劳动时间”(维持生存的工资)在发达经济体被福利、信贷部分掩盖,但实际必要成本范围扩大(教育、技能更新、心理健康)。
- 新型剥削机制(系统性价值剥夺):
- 数据租金:无偿捕获并资本化用户行为数据(社交平台、智能设备)
- 知识产权垄断:将社会共有知识私有化(专利、版权),收取超额租金
- 金融化剥夺:通过债务利息、股权收益分割实体劳动价值
- 全球价值链压榨:品牌商控制供应链,将低端环节剩余价值转移至核心国家(如血汗工厂)
- 平台抽成:算法作为”数字监工”,抽取高比例佣金(如外卖平台30%)
- 新逻辑:剥削不仅体现为延长工时,更在于控制关键生产资料(平台、数据、算法、资本),迫使劳动者在形式”自由”下接受不平等分配。
3. 阶级结构的重构:从二元对立到复杂多元
- 传统阶级嬗变:
- 资产阶级分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科技巨头(数字资本)利益不尽相同
- 工人阶级多元化:零工劳动者、知识无产者(高学历低保障)、传统工人并存,阶级认同趋于分散
- 新中间阶层矛盾:技术管理者、专业人士等,虽享部分资本收益(股权),本质仍是雇佣劳动者
- 新兴支配关系:
- 数字佃农:用户免费为平台生产数据却无所有权
- 被算法管理者:外卖骑手、内容审核员等劳动自主权被算法支配
- 全球劳工等级制:发达国家程序员、非洲矿工、东南亚女工构成跨国剥削链
- 阶级斗争新场域:冲突焦点超越工资,扩展至数据主权、算法透明度、工作自主权、知识共享、生态正义等(如网约车司机反对平台规则的罢工)
4. 资本主义矛盾的深化:从生产过剩到系统性危机
- 新危机形式:
- 创新窒息:数据垄断(巨头通过专利、并购扼杀竞争)
- 金融动荡:金融投机脱离实体(2008年危机模式常态化)
- 社会再生产危机:无偿劳动(照料、家务等)被过度榨取,导致精神健康等问题
- 生态灾难:资本将环境成本外部化,引发气候危机
- 核心矛盾不变:社会化协作生产与私有资本积累的根本冲突,在数字时代表现为:
- 本应共享的知识/数据被强制私有化
- 本可促进平等的全球互联被等级化剥削结构取代
三、理论发展的方向与意义
-
继承与扬弃:资本通过垄断生产资料(工厂或数据)支配劳动并占有剩余的核心逻辑未变,但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动态眼光分析其演化形态(这正是马克思方法论的真谛)。发展理论是为”解剖当下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
-
关键突破:
- 承认劳动形态巨变,避免教条化”唯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的争议
- 揭示新型剥削机制(数据、知识产权、金融化),超越”计时工资”单一模型
- 解释阶级碎片化,强调资本权力结构的渗透性而非否定矛盾
- 指向未来斗争方向:数据公有化、算法民主化、知识共享、绿色转型
四、解放哲学与路径的当代探索
1. 超越教条与妥协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避免固守19世纪方案或放弃阶级立场拥抱资本逻辑。解放的真谛在于:劳动者通过民主制度掌握自身命运。
2. 革命路径的重估:从暴力夺权到制度变革
- 暴力革命局限:
- 历史(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表明易引发社会断层与资本外逃
- 苏联解体警示缺乏经济民主的无产阶级专政可能蜕变为官僚专制
- 制度变革新路径(民主增量瓦解资本霸权):
-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 提高人大工人代表比例(目前约4.9%仍偏低)
- 推广浙江温岭工资集体协商模式(促薪资年增12%)
- 建立职代会参与安全生产机制
- 依法维权机制:
- 唐山”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五位一体平台
- 构建”半小时法援服务圈”(争议化解率87%)
- 资本驯化实验:
- 华为员工持股(劳动者持股99%)
- 德国《共同决定法》(监事会工人占50%)
- 西班牙蒙德拉贡合作社联盟(市场竞争力与公平的统一)
-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新革命观核心:将”摧毁国家机器”转化为改造国家机器,通过立法博弈、经济民主、技术赋能实现权力重组。
3. 人类解放新图景:三位一体工程
维度 | 具体实践案例 |
---|---|
经济赋能 | - 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能证书兑学分) - 无锡”能级工资制”(技师年薪达管理层80%) - 产业转型培训基金 |
政治创新 | - 民主协商(政协)到扫码评议监督 - 社区议事会决定改造方案 - 工会”法务云”零时差维权 |
文明跃升 | - 江苏”职工好食堂”(流水线午餐25元/餐) - 德国4天工作制试验(效率+40%) - 中国”绿水青山”政策 |
五、先锋队的当代使命:三大转向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其官方话语已拓展至”共同富裕”、”全民利益”、”民族复兴”、”命运共同体”,在强调整合性与全民性的同时,需践行深刻转向:
- 从革命党到文明引领者:以”技能赋权“替代”暴力夺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 从工人代表到阶级生态建筑师:搭建跨界协商平台,整合多元劳动者诉求
- 从意识形态宣导到生活变革:在”食堂、工资单、工时表“等具体场域兑现解放承诺
结语:解放是持续的民主实践
人类解放非历史的终点,而是在民主实践中不断再出发的旅程。当外卖骑手通过算法工会争取合理配送时限,代工厂女工借跨境网络讨回欠薪,”马克思的幽灵”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种扎根于日常抗争、追求实质民主的实践,或许比任何僵化的”专政”形式都更接近”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