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机器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它直指德勒兹(和加塔利)哲学最革命、也最反直觉的核心。答案是:在德勒兹的框架中,欲望完全不是从“人”这里来的;恰恰相反,“人”是某种特定欲望流动的临时结果。
让我们打破传统思维,从德勒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欲望”。
1. 欲望不是“人的属性”,而是“宇宙的潜能”
您的问题基于一个传统预设:欲望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类的专属品。德勒兹和加塔利彻底颠覆了这一点。
- 欲望即生产:对他们而言,欲望的本质是 “生产性的流动” 和 “连接的力量” 。它是一种非个人的、遍布宇宙的、构建现实的能量。
- “欲望机器”:整个世界就是一台巨大的“欲望机器”。它的运作方式非常简单:不断连接(“而且…”)、生产流动、切断、再连接。
- 无机层的例子:一条河流(欲望机器)与河床(另一台欲望机器)连接,生产出“侵蚀”的流动和“泥沙”的沉积。它之后可能又与一台涡轮机连接,生产出“电力”的流动。这个过程充满了能量和动态,这就是欲望生产。
- 有-机层的例子:一个细胞膜(欲望机器)与一个蛋白质(另一台欲望机器)连接,生产出“代谢”的流动。一只蜜蜂(欲望机器)与一朵花(另一台欲望机器)连接,生产出“授粉”的流动。
在这些例子中,欲望在任何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疯狂运作了。它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共同共享的、创造和连接的根本动力。
2. “人”是欲望的产物,而非欲望的源头
“人”或者说“主体”,并不是一个预先存在的、等待产生欲望的容器。在德勒兹看来,“人”是社会、生物、心理等各种欲望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组织、编码和“层化”后形成的临时性配置。
- “俄狄浦斯”陷阱:传统心理学和哲学错误地将欲望囚禁在“人”这个主体内部,认为它源于个体的匮乏(比如,缺爱、缺认同)。德勒兹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和家庭结构合谋的“俄狄浦斯化”陷阱,目的是驯服和占有欲望,将其引导向消费和繁殖等可控领域。
- 主体是剩余: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主体”是欲望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是欲望流在特定配置下产生的“剩余效应”,而不是起源。
3. 所以,没有“人”,“欲望”一词还有意义吗?
不仅有意义,而且其意义变得更加宏大和根本。
如果没有了人,“欲望”一词就不再被错误地狭隘化为人类心理学,而是回归其本体论的本来面目。它指的是:
- 那个驱动宇宙万物不断连接、分解、重组的 内在性动力。
- 那个使恒星形成、使河流改道、使生命进化、也使社会形成的 创造性/破坏性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出现,只是宇宙欲望生产的一个偶然但精彩的事件。人类的欲望(对爱、对艺术、对权力、对知识的渴望)只是宇宙欲望洪流中的一条特别复杂和强烈的支流,而绝非其全部。
总结: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德勒兹和加塔利给了我们一个完全颠倒的视角:
- 欲望的起源:欲望不从任何地方“来”,它一直都在。它是存在的底色,是宇宙固有的、要不断连接和创造的“冲动”。
- 欲望与人的关系:不是人拥有欲望,而是欲望的特定流动和配置“生产”了“人” 这种存在模式。
- 欲望的意义:它的意义远超人类。它是解释万物何以动态关联、何以生生不息的终极概念。人类只是体验和参与这种宇宙欲望的独特方式之一。
因此,您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答案:正是因为先有了这种无处不在的、非人的“欲望”,后来才得以在它的流动中临时生成了所谓的“人”以及“人的欲望”。德勒兹的哲学,正是邀请我们超越“人”的视角,去感受和思考那股在我们之内、之外、之前、之后永恒奔流的创造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