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迷思
佛学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也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希望有一个规律或者第一因能够把世界万物统一在一起——万物之源。几千年来对世界本源的讨论就没停止过,中国是这样,西方也如此。像是一座高不见顶山峰,无数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乃至普通人都在不遗余力的攀爬,对于确定性和安全感的追求永远是人类的宿命。
空实际上是生成的潜力的别名,类似于“我的世界”中搭建各种模型前的世界基底。
西方哲学的存在是 to be … ,有生成的含义,这种生成是无根基的,之所以不称为生成就是不事前预设一个母体。人的存在被海德格尔称为此在,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出现之前,海德格尔没能把存在的概念在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总是有父母的吧,悟空也要从石头里蹦出来。
佛学里的“空”的各种描述是很让大多数人费解的概念,首先它不是“空无一物”的“空”,“空”也不能理解为“空间”。唯识宗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心识之中,是我们心识活动的产物,所以是空幻不真的。这种观点强调了心识在形成现象世界中的作用,认为外在世界是由心识所投射的,属于认识论的观点。中观学派认为“空”是指一切法无自性,即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谓“如露亦如电”,都是因缘合合而成的暂时性的存在即“缘起性空”。包括“我”也是由于种种因缘而暂时聚合的五蕴而有的妄念。
对于“空”的概念如果从微观粒子角度看,是量子场的相互作用,场的叠加态包含着各种可能性同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从思想的视角看,是人的内在性平面。1——思想的内在生成与持续的创造运动,是一种无预设、无外在超越基础的思想场域。其中重点是人们忽略了内在性平面是在意识之前。通常人们把内在性平面+意识笼统地认为是人的心灵——智性心灵。现代的哲学把它重新拉回到实在的微观视角,内在性平面就是生成的可能性。
佛学中的比较神秘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是意识和先验概念的另一种说法,在量子层面,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感知到另一个物理系统,这种感知是通过原子及排列形式的相互映射来完成。在意识之前原子及排列形式的映射就是阿赖耶识。佛学中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我们通常在逻辑学里理解的前因后果,佛学因果关系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果也是暂时行存在,依赖于条件的不同。不过逻辑学和佛学对因果的阐述都是生命之流过程中追求稳定性而简化的内外部关系。佛学似乎直觉到了量子的叠加态,所以没有把因果关系的顺序和时空固定化,是对可能性的敞开。
如果把这个“空”看作是静态的、具有一个主体的,就一定会陷入唯心的哲学:佛学是把“空”看成了佛性,阳明心学看成是心,黑格尔看作是绝对精神,基督教看作是上帝……以人自身为出发点哲学和宗教,必然是唯心的,否则无法回答休谟的“心灵何以成为人性?”。唯物主义揭示的微观世界,其核心是认为物质是永恒运动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对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信息的映射,意识意识到了它自身,这是马克思没能解释清楚的。2
对比道家的“无”,不是字面上的“什么都没有”,也有生成的蕴含,其实也是类似“空”的意思,只不过道家是从自然哲学之中演变而来,更接近于海德格尔说的存在。
东西方相似的地方是都是试图把世界运行归于一个统一的规律。如果爱因斯坦发现量子场作为一个分界点,世界可以分为宏观科学时代和微观科学时代。1905年前都可以算作宏观科学,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大多只能凭借直觉,虽然很不乏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牛顿等伟人和宗教学家,他们凭借惊人的直觉用抽象的、有些神秘主义的概念来描述这个“本源”。牛顿是比较近代的科学家,干脆在著作里写道:“不清楚引力之外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因为除了上帝确实想不出来了”。
我们总是相信在我们之外有一个我们能理解的,统一的规律在控制着世界的运行,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世界就是生成本身,人并不是孤立于世界的,人的本质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是生成。和我们的习惯思维定式不同,生命的图景不再是像看电影一样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像在沼泽中的泥流:涌动、裹挟、变化——柏格森描述为绵延,这里的时间只是强度,生命像炽热的熔岩般起伏跳跃,一个瞬间,一个瞬间,永恒轮回……4
东方和西方哲学的神秘之处交汇于此,只是宏观/微观的视角有所不同而已。不知为什么,那么多的哲学和宗教书籍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验并非神秘主义,只是绵延的一部分。希望这里的文字已经能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楚了。
注释:
-
德勒兹的“内在性平面”指的就是这个“空”,是不受任何主体约束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平面,内在性平面在可能性之前。更为深入的解释是,可能性之前有一个处于微观量子场世界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是充满创造性的欲望,当波函数塌缩的时候就呈现了我们观测到的结果。佛学对世界的理解是比较宏观的,但就现有的科学理论看,佛学的直觉又是正确的。 ↩
-
马克思对于物质和精神第一性的争论中曾解释说,“人类的大脑是一团特殊的物质”。这个说法多年来一直遭到唯心主义者的广泛非议。 ↩
-
“万物永恒轮回,我们也在其中,我们业已存在过无数次了。万物,我们,都是一个样。”——尼采,《查拉斯图如是说》。 ↩
-
马克思说的“人”是人格,不是生成——人。 ↩